党史学习
1
《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心得
来源: | 作者:中国收藏家协会 | 发布时间: 2021-06-24 | 502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这一百年,中华民族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黑暗岁月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确处理革命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在不断艰难探索中顽强前进,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走向胜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中国共产党简史》该书共10章、70节,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该书系统的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作为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历史记录着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蕴含着党带领人民创造辉煌的经验与智慧。

  践行政治忠诚,旗帜鲜明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历史充分证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坚定正确政治路线方面党史的学习理解,充分认识只有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才能团结全党上下,形成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进而深化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对党忠诚根植于心、见诸于行。

  感悟思想伟力,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历史发展角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着力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全面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税务系统落地生根。

  坚定理想信念,持续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学习党史是一场固本培元的精神修炼。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崇高追求和坚定信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悟革命先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潜移默化的历史熏陶中筑牢初心、勇担使命。

  厚植为民情怀。我们党从初创时只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自觉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问题、谋划思路、推动工作。

  传承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昂扬锐气。历史充分证明,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越要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迎难而上。

  2020年一场疫情让全国陷入了恐慌,伴随着这些病毒的扩散,我国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决策,控制疫情。现如今,国内的疫情慢慢好转,但是国外的局势仍然很不明朗,甚至越来越严重。这更让我们意识到党的领导路线的正确性,与之资本主义国家对比,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路线。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基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背景特殊、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多读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并将其贯穿到工作中,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书写新时代奋斗史,庚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学好党史不仅能让我们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增强我们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在党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启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共产党将创造出新的奇迹。


                                                                               作者: 李江涛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