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
1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运河文化
来源: | 作者:中国收藏家协会 | 发布时间: 2021-06-28 | 541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这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党从血雨腥风中走来,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带领中华各族儿女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我们党不愧是民族之魂,国家之基。100年砥砺奋进,从“梦想起航的小小红船"到“承载国民希望的巨轮”。回望走过的道路,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千磨万砺,因初心不改而充满蓬勃朝气,因矢志不渝而驶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历史,并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进一步坚定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和信仰,并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学思悟践,知行合一。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根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的部署,全身心投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大家深深地感到,学习党史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习党史要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学习党史要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大考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永葆赤子之心,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学习党史要与时俱进,身体力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攻坚克难中激发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能力水平,推动各项事业开拓前进。
    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全体成员体会到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全体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根据中国收藏家协会《关于同意成立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的批复》、《关于同意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组建领导班子的通知》、《关于同意领导班子框架及成员和成立内设机构的通知》精神, 2020年7月30日在淮北市召开了成立大会。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展开工作,首先是提高思想认识,制定规章制度,研究工作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所有这一些都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全体成员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积极付诸实践。
    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聘请国内运河文化研究学者,淮北师范大学张秉政教授为多次授课。张教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全面考察了隋唐大运河。考察以故都洛阳为中心,以古运河通济渠、永济渠为半径,南至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通州),记述了运河两岸的渊源和演变,考察了两渠的古代风貌、沿岸的风物、民风民俗,沿途考察了近20个城市。这是一次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从历史人文、民俗、地理、水利商贸等方面开展的多维度、立体式的考察。并在随后出版了《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一书,影响甚大。在与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交流中,张秉政教授以考察亲历者的视角,用大量的原始资料,还原历史现场,从“大河开凿”、“大河意蕴”、“大河重生”三个板块入手,重点解读世界文化遗产点淮北柳孜遗址、泗县地面河的价值和影响,阐释大运河联通古今、贯通南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会员一致认为对大运河的考察。在唤醒历史的同时,还能让今人重新认识隋唐大运河沿线整体文化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极具原创性、开拓性。完整地呈现隋唐大运河历史、人文、社会、民俗、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风采。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大运河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历史遗存之丰、文化底蕴之厚、价值之珍贵,前所未有。新时期,如何重新使用这些古迹,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世界遗产“活化”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全体会员都认为,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是第一步,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传承保护,而旅游也许是最好的利用方式之一,大运河旅游开发离不开文化的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我们要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在变,但创新协同精神未变。在解决水源短缺、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大运河建设者们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大运河精神蕴含的精神特质,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大运河精神,助推伟大梦想实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要强化精神内涵的挖掘,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精神可以变物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精神在形成发展进程中,曾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积淀统一意识,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提供精神元素,为文化交流融合注入文化滋养,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经济崛起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之下,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载体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价值凸显,弘扬大运河精神,展示其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大运河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的精神比起运河的物质形态更深刻、更久远、更广泛。把大运河精神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要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领导下,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的重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收藏家协会大运河文化收藏研究委员会

                                       作者:丁仰振 应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