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组织
1
1
北京
天津
河北

   2025年5月27日下午,中国特色证券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航宇大厦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以“中国特色证券文化历史、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中国特色证券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内涵、投资者保护、证券收藏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相关单位主办,吸引了来自文博系统、证监系统、学术界、收藏界以及新闻媒体代表30多人出席,汇聚了各方智慧与力量。

会议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余庆生博士主持。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周卫荣,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何平教授和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余庆生博士分别作主旨演讲。

周卫荣馆长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切入,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金融智慧。他以古代“义利兼顾”“合本治生”思想为例,剖析宋代交子到清代徽商、晋商“诚信为本”“合和共生”的商业实践,阐述了传统商业文明对现代金融证券行业的借鉴价值。同时,他着重指出红色金融所蕴含的人民性与斗争精神,从苏区经济建设到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证券文化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底蕴。

何平教授聚焦信用与契约关系,通过对比中外红色货币发展历程,指出中国早在1024年便开启纸币实践,较西方早600年,充分凸显了制度在信用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他还前瞻性探讨AI时代信用变革,肯定了数字人民币发展前景。此外,他还特别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中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强调金融证券收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呼吁金融证券业界要重视文化领域建设。

余庆生博士则结合中国特色证券文化收藏展,通过展示我国明代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性证券藏品,生动展现中国特色证券市场的历史演进过程。他指出,尽管证券收藏目前尚属小众领域,但其在服务证券行业发展、传承文化记忆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有可为。



   在交流环节,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证券博物馆等文博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除中国证券博物馆外,全国各大国有馆藏中的证券类藏品相对匮乏且体系化不足,而民间收藏已形成了丰富的积累。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家版本馆自2022年开馆起,便将证券藏品纳入金融版本收藏体系,这一举措,为证券文化传承搭建起国家级平台,极大丰富了金融文化研究的资源储备。各馆均表达了与民间藏家深化合作、共建金融证券文化传承体系的意愿。

   中国期货业协会的余晓丽总监提出了期货行业亟需历史文化赋能的观点,希望依托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丰富资源,携手打造有丰富内容与高品位的行业展示馆与投资者教育基地,以此提升从业者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行业和投资者。

中国收藏家协会刘铭威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民间收藏作为国有收藏的重要补充,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收藏家群体的奉献精神值得充分肯定。证券收藏作为新兴收藏领域,虽然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但与庞大的证券投资群体紧密相连,在弘扬中国特色证券文化、深化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未来,协会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携手推动中国特色证券文化的繁荣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凝聚行业共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中国特色证券文化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特色证券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期,“券承薪火 日新盛德——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暨证券文献精品展”于5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航宇大厦展出。





内蒙古
山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安徽
浙江
江苏
江西
山东
福建
湖南
湖北
河南
海南
广东
广西
贵州
重庆
四川
云南
西藏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澳门
新疆
香港
台湾